我朋友说前阵子他帮一家旅游公司做咨询,一进门就被他们销售围着问:“客人天天比价,同样的行程别家便宜200块,我们咋接招啊?”这话听着耳熟吧?估计干旅游的同行们都挠头。
但今天我想掏心窝子说句大实话:客人比价,真不一定是你家贵,而是你没给人家一个“不比价”的理由。就像谈恋爱,你光说“我爱你”没用啊,得拿出点别人给不了的真心才行。
一、为啥客人非跟你比价不可?
北京有个做定制游的老板跟我吐槽:“我们家定制师都是5年以上经验,结果客人上来就问‘为啥你家比XX贵2000?’我让销售解释我们的行程包含非遗体验,人家直接打断‘别说那些虚的,就说能不能便宜!’”
你看,这就是问题所在:当你的产品听起来跟别人没区别,客人只能用价格当尺子量。就像买矿泉水,你说你家水质好,可瓶子上没标啊,人家可不就挑便宜的买?
二、三招让客人忘了“比价”这回事
(1)给产品加点“别人家没有的料”
云南有家旅行社就贼聪明。去年我带朋友去普洱,遇到个叫阿江的导游,他搞的“茶马古道体验”跟别人完全不一样——早上跟着马帮爷爷学捆货,中午在山里吃柴火灶煮的腊肉饭,晚上住马帮驿站听故事。你猜多少钱?比常规行程贵40%!但我们那团12个人,回来后10个都介绍朋友去,都说:“这辈子就体验这一次!”
最绝的是他们那个“通关文牒”,结业时阿江给每个人发张羊皮纸证书,上面盖着各个马帮驿站的印章,我儿子现在还天天拿出来跟同学炫耀呢。
(2)把“贵”的理由说成活生生的故事
上海有家定制游公司更会玩。客人刚加微信,客服直接甩三个东西:①定制师的vlog(里面有带团10年的各种糗事)②老客户手写的行程日记照片③司机导游的实时定位链接。就这三板斧,我亲眼见一个大姐本来在比价,看完直接转账:“就冲你们这么实在,贵点怕啥!”
还有川西那家做公益游的,客人每报名一个人,就捐5%费用给当地学校。上次碰到个阿姨跟我说:“我孙女收到藏族小朋友的感谢信,哭得稀里哗啦,非让我明年还报这个团!”你说这钱花得值不值?
(3)有些客人,咱真没必要伺候
杭州有个老板更狠,直接把3000元以下线路全砍了!就做50岁以上阿姨的专属游,什么法国酒庄学酿酒、日本茶道修行……你猜结果?客人少了一半,但利润翻了三倍!阿姨们还主动说:“别给我推荐便宜货,我就要最好的!”
这事儿给我的启发特别大:不是所有客人都是你的菜。就像开饭馆,你非要既做米其林大餐又卖路边摊小吃,最后肯定两边不讨好。
三、掏心窝子的几句大实话
最近老有同行问:“现在旅游这么卷,不降价咋活?”我真想说:看看那些活得滋润的旅行社,有哪个是靠低价撑下来的?
河南有家公司自己开发了个管理系统,酒店门票直接对接资源方,中间环节砍得干干净净。人家敢说:“同样的四星酒店,我比你便宜15%,但服务一分不少。”这才叫真本事!
还有新加坡那家做研学的,就盯着中学生市场,带孩子们去南洋理工大学实验室动手做实验,回来还得交报告。学校抢着合作,根本不愁没生意。
所以啊,别老想着怎么跟人家比价格,多想想怎么让客人觉得“这钱花得值”。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,你给客人的体验独一无二,他自然会把比价软件删了。
旅游不是拼多多,拼到最后只剩价格战;旅游应该是小红书,让客人看完就想“我要这个!”你说对不?
END